冷门书屋 - 言情小说 - 七零妇产圣手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78

分卷阅读178

    豆丝更加是一半菜一半饭,很对大家伙儿的胃口。

况且吃完了这一缸子米饭之后,他们还能拿着搪瓷缸去打半缸子西红柿鸡蛋汤喝。

侯向群喝汤时都忍不住叹气,真是提前进入**社会了。

余秋也觉得这小日子不赖,没rou有油有鸡蛋也行。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欧诺2瓶;磨磨叽叽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赤脚大夫实习

吃过午饭,先前招呼他们去教室学习的吕老师又招呼还没来得及安排宿舍的人,赶紧去宿舍。

大家呼啦啦地返回教室,拎着自己的行李箱跟包袱跟在女教师的后面,走到后排的平房。

屋子门开着,里头除了四张高低床之外,就是贴着墙壁的柜子,连张写字桌也没有。

好在天花板上还吊着电灯泡,余秋拉了绳子,看到黄澄澄的灯光时,她终于吁出口气。

不错,有灯就好。否则再跟在杨树湾似的日落而息,那可真够呛了。晚上其实更适合静下心来好好学习。

跟余秋一个屋子的其他女赤脚医生也露出了满意的神色。

宿舍已经空了快一个月,大家赶紧去平房尽头的厕所打水,过来擦洗床柜,好赶紧将行李放下。

余秋看其他姑娘拿着盆出来,这才懊恼自己没带盆。不知道医院有没有小店可以买。

对了,买盆需不需要票啊?妈呀,如果这都需要票的话,她要去哪儿弄票?

侯向群等人也在男厕所里头打水搞卫生,见到余秋,他立刻抱怨了一声:“妈的,卫校居然还是旱厕。”

赤脚医生们赶紧看厕所,集体发出不满的嘘声。

天呐,这种天气居然是旱厕,简直恶心死了。

每天早上都有人过来,清理厕所也不行。一天可有24小时呢,他们怎么能够忍受得了?

戴眼镜的李伟民更是嘀咕起来:“卫校这么不讲卫生,怎么不怕传播疾病啊。上还讲,搞好厕所卫生问题,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其他人纷纷附和,集体表达对旱厕的看不上。

余秋在边上侧过头,没有接众人的话。

不是他们说的不对,而是如果她没有记错的话,好像当地各个大队之前用的都是旱厕吧。

一个多月前,杨树湾大队率先开始旱厕改水厕,后来过了半个月,其他大队的书记陆陆续续前来参观,然后才在全县推进了这项工程。

估计大家伙儿用上水厕还没几天呢,现在已经集体不遗余力地表达实力嫌弃了。

人类可怕的虚荣心啊。

“我跟你们说,以后不管谁用的厕所,赶紧冲洗干净啊。不然这味儿谁受得了?”

侯向群满脸严肃地强调,“这是对自己跟他人负责,这是我们用行动来实践医疗卫生理念。”

他振臂一呼,众人纷纷响应,立刻达成了组建班级之后的最强共识。

余秋看着蹲坑皱眉头:“恐怕没办法冲。”

旱厕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二级坑,水冲下去以后并不能带走里头的东西。

除非在旁边再挖一个大的化粪池。

“瓦瓮,装瓦瓮啊。”李伟民立刻强调,“这么基础的事情,他们怎么想不到啊?”

“装了瓦瓮也没水冲吧。”扎着小辫的女赤脚医生皱眉头,“难不成大家轮流排班去河边挑水?”

李伟民不以为然:“不是有自来水吗?直接用自来水冲就好了。”

众人集体噤了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感觉十分之rou痛。

天呐,自来水哎,居然用自来水冲厕所,真是心肝rou都痛。

“其实未必需要自来水。”余秋清清嗓子,“卫校就连着医院,医院每天有大量布草也就是手术巾单床单被套还有病号服什么的需要洗涤,用过的肥皂水就可以引过来冲厕所。”

众人来了精神,立刻嚷嚷着要找卫校领导,解决厕所的卫生问题。

他们还没有商量出个章程来,周老师就过来喊人:“走走走,跟我上医院去,带你们看看病人。”

说着,他也不等大家应声,直接大踏步往前走。

众人面面相觑,赶紧跟上。

说实在的,比起坐在课堂里头干巴巴地听上课,显然是临床带教更加有吸引力。

先前领着他们进行政治学习的吕老师从教学楼里头出来,见状立刻喊:“周医生,他们中午要上课的,政治学习是灵魂,时刻不能放松。”

周医生头也不回,只挥挥手:“晓得咯,机会难得,让他们多见见。病人又不会按规定来生病,能见识一个是一个,省得以后他们心里头没数。”

吕老师满脸严肃:“这个不行,政治教育一天都不能松,不然他们就是学出技术来了,也不肯实心实意地为贫下中农服务,只愿意天天穿着白大褂当大医院里头的医生。这跟我们培训赤脚医生的宗旨不相符。”

余秋在边上低着脑袋,心中暗想,农村想要留住医生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人先谈衣食再说更高的追求。

旁的不讲,就是一天三顿都如他们今天中午吃的一样,他们这帮赤脚大夫也更加愿意留在县医院。

哈,大医院待遇好技术水平高,生活与职业追求都能得到满足,是人都会用自己的脚做出选择。

“哎呀呀,吕老师你想太多了。”周医生不得不回过头安慰卫校老师,“他们都是红五类家庭出来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你担心什么呀?”

吕老师仍旧板着脸:“不行,教育不革命,就是贫下中农子女也会出修正主义。以后都成了白面书生,一个个全都不愿意下田下地了。”

余秋暗地里挑眉毛,感觉吕老师说的其实有一定的道理。

很多医疗改革专家幻想可以为贫困偏远地区培养他们自己的医生,用乡土乡情留住一生,事实证明基本上都是想当然。

要培养医学生起码得上医学院校吧,去大城市上过学见识过城市的繁华之后,谁愿意再回贫困落后的家乡?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毕竟舞台有多大,人生才有多大的希望。这些医生的父母家人都不愿意他们留在条件艰苦的农村。辛辛苦苦上了一遭学,最后还要回乡下,那上学有什么意义?

包括在她穿越之前,国家已经开始培养的农村定向医生,结果也不容乐观。在学校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开始后悔,等到毕业之后,大家更是想方设法违约,留在城市工作。

各地为了强行留住定向培养医生,花样百出,不许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