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门书屋 - 其他小说 - 平安传(校对全本+隐藏)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340

分卷阅读340

    的,她有什么错?张宁忙好言哄道:“我一定听娘子的话,有句话什么说的……对了,听娘子话不会吃亏。”

    “你能这么想就太好了。”周二娘温柔地说道,“就是嘛,我什么都是你的了,咱们是一家人,我还能害你不成?在外面呢我听你的话,在家里呢你听我的就对了。”

    “谨遵娘子教诲。”张宁笑道。

    他当然就打消了让周二娘为他口舌之乐的念头,稍微一想也就想得到,她会觉得自己明媒正娶的正妃,总是有点身份的自重之人,怎能做那种低贱的事?

    果然周二娘自有想法,她撑起上身主动悄悄说道:“我坐到夫君怀里去,一会儿你那讨人嫌的舌头便够得着那里,逗得人家心里更慌……”

    第二百九十五章诏见

    锦衣卫南镇抚司陆佥事名尚书、他不是什么真正的尚书,在朝廷上是无法干预国家大政的小角色,但他却能常常得皇帝亲自召见,这也是他身份超然的主要原因。

    在于谦失踪之后,湖广军中及三司都有上书,但皇帝还是密召陆佥事到扬州面圣。所有人都在奏疏里有意无意地把巡抚失踪的原因归咎于叛军的细作,朱瞻基需要从锦衣卫的人那里确认这个消息;虽然锦衣卫也不是完全不可能蒙蔽皇帝,但是毕竟他们和文官不是一路人,听听他们的说法、总比完全凭当地官僚一口说辞要好。

    陆佥事盛装锦缎飞鱼服,正跪在水榭内禀报:“……当时湖广北路军马兵进驻常德,城内大军云集,加之微臣当日下午才和于巡抚在一起共事,一时麻痹大意保卫不力,出此疏漏,微臣罪该万死。接着微臣通过联络辰州府的密谈,确定于巡抚的夫人也私自去往辰州城;虽未见于巡抚本人,但据此判断,于巡抚应为叛贼所掳,其夫人才会到辰州。”

    听到这里朱瞻基微微松了口气:于谦作为皇帝亲自看重的人才,这么折损了实在可惜;但幸好是叛军所为、而非当地势力胆敢迫害朝臣,这事也就算轻巧的了。

    时值宣德二年秋末,朱瞻基刚刚登基才第三个年头,天下兵祸汹汹,若是此时地方上再发展到敢于对抗中央的局面,那边甚为堪忧了。

    朱瞻基听到陆佥事禀报,终于转过身来,说道:“此事罪责不全在你,朕就不治你的罪了,下去罢。这两天朕会另派一个大臣去湖广,届时陆佥事与他同路返回。”

    “谢皇爷隆恩,微臣告退。”陆佥事急忙感激地磕头。虽然他事前就明白这件事不应该让他一个锦衣卫佥事来顶罪,但真见了皇帝心里也发沭,因为在皇帝面前稍有不慎一句话砍了就砍了一点问题都没有,谁不沭?陆佥事心里一松,却也没明白皇帝如此“仁慈”的真正原因……总归是件大事,本就该有人来负责任的。

    陆佥事刚走,英国公张辅便被宣觐见。

    张辅三朝元老,觐见时依然行叩拜之礼、执礼甚恭。只见他长着一张圆脸,面阔身正,五十来岁的年纪,精神矍然目光如炬,对于他这种高位的人来说、五十岁才正是人生最好的年纪,各方面经过了锤炼,且身体精力又不差。

    他不仅是“靖难”功臣勋贵的代表人物,也是明军中灵魂一般的统帅,在军队中战争经验丰富、威望极高,但凡行伍之中的武将说起英国公无不肃然起敬。而且此人名声极好,在官民心中是正直,在皇帝心中是忠诚的,同样是一个完美般的正面人物。“靖难”时期,英国公在夹河、藁城、彰德、灵璧诸地大战,为朱棣夺得帝位屡立大功、破敌以数十万计;永乐时期,北伐、南征,处处都有他用兵如神的传说。

    英国公是朱瞻基的皇祖父留下的宝贵遗产,朱瞻基一向都是很倚重的,为他保留了武将的最高规格的荣誉和身份。

    朱瞻基几乎用推心置腹的口吻直接问张辅:“湖广巡抚于谦出了事,英国公以为再派谁去主持西面之事为好?”这件事着实让朱瞻基犯难,朝廷总的来说不缺有能力的人才,但恰好能代替于谦的人却一时不好想到。

    当年永乐大帝在北征途中薨,几个大臣为大局着想秘不发丧、使得皇权顺利交接,这几个大臣在那一天就确立了洪熙、宣德两朝的政治格局,其中有“三杨”、金幼孜等人;但这些人位高权重,是影响整个帝国走向的大人物,并不适合委任为一省巡抚,况且这些人除了杨荣有点军事战略头脑,其它人也并不擅长具体战略战术的策划。

    而官位身份更低一些的人里面,在朱瞻基有意提拔青壮派的时候也发现了几个很不错的人才,其中就有于谦;可朱瞻基又觉得那些年轻文官比不上于谦,缺乏历练又不懂军事……朱瞻基对湖广战事是很重视的。

    果然张辅好像也有点犯难,沉吟了许久才说道:“老臣斗胆,在回答皇上垂问之前,是否能说另外二事?”

    “英国公近日为朝廷cao劳,别在地上跪着了,平身罢。来人,赐坐。”朱瞻基说道,“你有什么话,尽管和朕说便是。”

    张辅面露感激,忙道:“遵旨。老臣要说的件事,是平定南京的方略,老臣情知朝中有些说词;不过从大江下游渡江作战,几番尝试后已经证实难以奏效,臣以为应该重定方略的时候了。不再强渡进攻,法子无非两个,一是海路、二是自中上游渡江后水路并进。其中老臣以为大军转调武昌府是切实可行的……”

    朱瞻基微微点头,却有不置可否的意思,他要考虑的不仅是军事方略,需要把握全盘,所以有些事是要时机成熟后才能下决定的。

    张辅接着说道:“这第二件,武阳侯薛禄的奏疏,老臣得皇上准允后也看过了。于侍郎在湖广定的方略,虽有泄密之弊,但大方向是对的,当地统帅可因地制宜稍加改变继续施行……听说于侍郎有个儿子叫于冕在京师,老臣替于侍郎向皇上求个情,向于侍郎这样有才能的官员,虽然一时有负皇上重任,但朝廷也可善待之以示圣恩。”

    武阳侯作为功臣勋贵,平时对张辅非常尊敬的,来往也比一般交情的人多;张辅早就从武阳侯那里听说于谦在湖广“业余”搞的事了,关于原石门县知县汪昱的事儿。所以张辅私自对于谦有什么好感难说,但张辅是绝不会在这种时候做落井下石之事的……

    一则,于谦被俘、至少在短时之内他是栽了,情况再好也对仕途十分不利,他以前搞什么事、之后也难以再有危险,这个时候再对付他意义不大;二则,做到英国公这个地位的人,是十分看重长远的,他绝不会轻易用出一些看起来不识大体有损名誉的手段来;最后,英国公确实对于谦在军事上的看法很赞同,他不想为了一些内部的过节、而影响大局。所以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以后万一还有机会见面,大家也好想见不是,朝里不是还有杨士奇么?

    英国公亲口求情,那是相当有用的。朱瞻基也是个十分果断的君主,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听罢当场就表态道:“英国公言之有理,于侍郎对朝廷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张辅便道:“老臣说了这两件事,便可回答皇上方才的垂问了。于侍郎虽然出事了,武阳侯足可暂时应付湖广事;待我京营大军调往武昌府,兵部便可直接从中协调湖广兵马……不过湖广正值多事之秋,朝廷要保留巡抚行辕,老臣举荐礼部胡侍郎改任兵部。”

    “胡滢?”朱瞻基随口问了一句。

    张辅拜道:“回皇上的话,正是他。”

    那胡滢在永乐帝时长期干的差